病虫害监测、鉴定及绿色防控认准泽农生物

苹果蠹蛾迷向防治技术科普介绍,环保又实用!

返回列表 来源: 发布日期: 2021.04.14

在使用化学防治导致的农药残留和成虫抗性等问题逐渐突出的背景下,使用性信息素迷向防治苹果蠹蛾得到重视并开始逐步得以应用。1973年,在苹果器虾的性信息素主要成分得到鉴定之后,世界上首次进行了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的迷向实验。

迷向又称阻断交配,主要通过使用高浓度的性信息素进行弥散干扰,阻断和延迟害虫交配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该防治技术具有极强的物种专一性,可同时结合其他方法进行综合防治,是进行苹果蠹蛾广域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理论基础。

未标we题-1

目前新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使用迷向进行苹果蠹蛾的防治总面积为210000平方千米,使用人工合成信息素的总量已超过25000 kg。国外很多地区己进行过苹果蠹蛾的迷向实验研究。例如在美国俄勒冈州Medford地区梨园中进行的迷向实验,对苹果蠹蛾的控制达到了90%以上;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Dalevile和Criglersville开展的迷向处理达到了85%以上的控制效果;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进行的迷向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果园相比,迷向处理园中信息素诱捕器的诱捕量下降了52%;在迷向果园中平均蛀果率不超过0.7%,而未进行迷向处理的果园平均蛇果率则高达48.9%。在对迷向效果进行验证时,大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蛇果率、信息素诱捕器诱捕量以及越冬种群数量(结茧数量)等指标上。由此可以看出,迷向防治苹果蠹蛾实用性强。

未标w题-1

在我国,苹果蠹蛾迷向防治研究始于20世纪 80年代。中国科学院新疆化学所的余河水等使用类似普通监测用的诱芯,每年在接近1 平方千米的实验果园释放450 mg左右剂量的性信息素,获得了苹果蠹蛾交配率下降 55%-75%、蛀果率下降35%-77%的防治效果。翟小伟在甘肃进行的迷向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单个信息素含量为0.25 mg的诱芯,采用88 根/ 667 平方米的悬挂密度,对于667 平方米面积的果园进行处理,达到了第1代苹果蠹蛾成虫的诱捕数量降低75%、第1代和第2代成虫蛇果率下降69%和72%、树干结营数量下降69%和76%的控制效果。

苏州泽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致力农林学昆虫研究,掌握核心技术苹果蠹蛾防治资源。目前已与南京林业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合作,致力于打造绿色环保产业。





【相关推荐】

咨询热线

400-1579-116